聯係電話 4008121766

當前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  化學諾貝爾獎揭曉後--量子點連續流合成你做了嗎?

化學諾貝爾獎揭曉後--量子點連續流合成你做了嗎?

更新時間:2023-11-24      點擊次數:1445

量子點(QD)是三維尺寸在2~10納米(10~50個(ge) 原子)範圍內(nei) 具有尺寸可調特性的半導體(ti) 納米晶體(ti) 。由於(yu) 其納米級尺度,它們(men) 表現出量子限製效應,從(cong) 而產(chan) 生顯著的光學和電學特性。量子點的特性可以通過顆粒大小、材料和成分進行調整。

鎘(Cd)基、銦(In)基、硫化鉛(PbS)、鈣鈦礦以及新興(xing) 的硫銦銅(CuInS2)、砷化銦(InAs)、硒碲鋅(ZnTeSe)等量子點材料具有不同的帶隙,因而具有不同的吸收和發射光譜。由於(yu) 量子點尺寸可調發光、能夠用單一光源激發多種熒光顏色、高亮度和長期光穩定性等優(you) 異性能,使其在生物傳(chuan) 感、藥物輸送、生物成像、LED和光催化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image.png

近年來,連續流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新材料領域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采用連續流水相合成高發光AgInS2及AgInS2/ZnS量子點的優(you) 勢:

image.png

反應原液製備

 

通過L-穀胱甘肽、InCl3和AgNO3準備了GSH/In/Ag混合原液,以Na2S或(NH4)2S為(wei) 原料準備了硫前驅體(ti) 原液,再由L-穀胱甘肽、Zn(OAc)2·2H2O和硫脲準備了ZnS殼增長原液。

 

連續流合成AIS和AIS/ZnS量子點:

 

圖片

圖1:用於(yu) 合成AIS核和AIS/ZnS核/殼量子點的方案

(P:泵;T:T型混合器,TR:管狀反應器,BPC:背壓控製器,SC:樣品收集器)


在AIS核量子點合成中,以等體(ti) 積的GSH/In/Ag原液和硫前驅體(ti) 溶液為(wei) 反應原料,通過進料泵輸送至反應器中,測試不同的反應條件:溫度(80、100、120和150℃)、壓力(3、5和8bar)、停留時間(8、10、15和30min),並以(NH4)2S作為(wei) 硫前驅體(ti) 進行了相同測試。

在AIS/ZnS核/殼量子點合成中,將AIS核量子點和殼前驅體(ti) 原液分別通過進料泵輸送至反應器中,測試了如下反應條件:溫度(100和120℃)、壓力(3和5bar)、停留時間(8、10和15 min)。

圖片

圖2:在不同溫度(a)、反應時間(b)、壓力(c)和不同硫前體(ti) (d)下獲得的AIS核量子點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上圖分別表征了不同反應溫度(停留時間8min、壓力3bar)、停留時間(溫度100℃、壓力3bar)、壓力(停留時間8min、溫度100℃)和硫前驅體(ti) 種類(停留時間8min、溫度100℃)對合成的AIS納米晶核熒光性質的影響。

圖片

圖3:添加殼前體(ti) 的量(a)、ZnS殼增長原液pH值(b)及AIS納米晶核種類(c)對AIS/ZnS核/殼量子點熒光特性的影響

 

上圖分別表征了不同的殼增長前驅體(ti) 用量、ZnS殼增長原液pH值和AIS納米晶核種類對合成的AIS/ZnS核/殼量子點熒光性質的影響。

圖片

表1:改變不同的實驗參數,AIS/ZnS核/殼量子點合成的匯總

 

上表為(wei) AIS/ZnS核/殼量子點不同的合成條件,其中以Zn(Ac)2為(wei) 前驅體(ti) ,在反應溫度100℃、AIS核量子點和殼前驅體(ti) 原液比例1:1、停留時間15min的反應條件下,所得產(chan) 物能達到最高83%的熒光量子產(chan) 率。

圖片

圖4:AIS核和AIS/ZnS核/殼納米晶體(ti) 的透射電鏡圖

 

通過透射電鏡對所合成的量子點產(chan) 物進行表征,AIS核量子點的平均粒徑為(wei) 1.67±0.6nm,AIS/ZnS核/殼量子點的平均粒徑為(wei) 2.35±0.8nm。

image.png

  1. 作者通過流動化學水相合成法製備了AIS和AIS/ZnS核/殼量子點,該方法可確保高發光樣品合成的高重現性

  2. 對連續流實驗參數進行了高效優(you) 化,所合成的AIS/ZnS核/殼量子點熒光量子產(chan) 率最高可達83%

  3. AIS核量子點相對較高的熒光量子產(chan) 率(平均32%)可歸因於(yu) 供體(ti) -受體(ti) 對的重組過程中缺陷態的高密度;

  4. 該連續流合成工藝非常穩健,易於(yu) 放大,可用於(yu) 生產(chan) 高發光、不含有毒重金屬的AIS/ZnS核/殼量子點並可應用於(yu) 照明、顯示和(生物)檢測等各種場景。

 

參考文獻:J. Phys. Chem. C 2022, 126, 48, 20524–2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