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係電話 4008121766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重磅新聞!又一家康寧校企共建化工本質安全連續流技術研究中心揭牌!

重磅新聞!又一家康寧校企共建化工本質安全連續流技術研究中心揭牌!

更新時間:2022-07-08      點擊次數:1512

2022年7月7日,徐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宣布成立化工本質安全連續流技術研究中心。徐州市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處副處長鄭鵬與(yu) 徐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院長劉瑩共同為(wei) 研究中心實驗室揭牌。


該研究中心是米兰体育公司在江蘇省與(yu) 高職院校合作建成的第一個(ge) 實驗室,配有康寧星雲(yun) 教學平台和G1反應器,將承擔連續流技術教學、應用研發和化工教學改革的多重任務。

圖片

化工本質安全連續流技術研究中心揭牌精彩瞬間




現場研討會(hui)

徐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院長劉瑩教授、副院長鮑桂楠研究員、化工學院院長張雷博士,新沂市應急局副局長王雷先生,米兰体育(中文)官网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伍辛軍(jun) 博士、技術培訓中心副主任&總裁助理盧佩駿女士,江蘇應急安全產(chan) 業(ye) 集團董事長孫先鋒先生以及江蘇南方永磁科技有限公司、山東(dong) 漢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蘇諾凱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ye) 代表參加儀(yi) 式及現場研討會(hui) 。


圖片

化工本質安全連續流技術研究中心成立現場研討會(hui)


現場研討會(hui) 由徐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鮑桂楠副院長主持。徐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院長劉瑩教授、米兰体育公司連續流技術中心主任伍辛軍(jun) 博士、江蘇應急安全產(chan) 業(ye) 集團董事長孫先鋒先生分別做會(hui) 議報告。


圖片

劉瑩 教授

徐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院長


"化工本質安全連續流技術研究中心既立足我省提高化工本質安全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助力全省化工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對於(yu) 有效整合產(chan) 、學、研、用各方麵的資源,提升我省的化工本質安全水平,遏製化工領域重、特大生產(chan) 安全事故的發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我校將與(yu) 各共建單位緊密合作,高標準建設化工本質安全連續流技術研究中心,打造化工本質安全的樣板,實現學校與(yu) 行業(ye) 企業(ye) 的共建、共商、共享、共贏,為(wei) 培養(yang) 更多的化工本質安全人才提升化工安全行業(ye) 人才的職業(ye) 素養(yang) 、增強化解重大化工本質安全風險的能力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平台的保障。“

圖片

伍辛軍(jun) 博士

康寧連續流技術培訓中心主任


“康寧微通道連續流反應器技術,被認為(wei) 是本質安全的創新化工生產(chan) 技術。該技術經過20年的發展,在醫藥、化工、先進材料等領域的研發和生產(chan) 應用,已經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受到國務院安委會(hui) 、應急管理部、發改委、工信部、中國石化聯合會(hui) 、中國化學品安全協會(hui) 、化工生產(chan) 企業(ye) 等部門和單位的高度重視。


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本質安全連續流技術的教育和人才培養(yang) 成為(wei) 化工行業(ye) 的迫切需求。13年前,康寧就和麻省理工大學、康奈爾大學等歐美高校在連續流技術應用和人才培養(yang) 方麵開始了合作。可喜的是,國外高校的教授十分願意將獲得的教學經驗與(yu) 國內(nei) 的高校、高職院校分享。


圖片

該技術研究中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yi) 。研究中心做好教學和企業(ye) 員工培訓的同時,將為(wei) 江蘇省的化工、製藥以及新材料等企業(ye) 進行產(chan) 學研合作,為(wei) 企業(ye) 提供本質安全連續流工藝開發技術服務,服務江蘇以及中國化工的高質量創新發展,從(cong) 源頭幫助企業(ye) 降低安全風險、提升企業(ye) 的生產(chan) 技術水平。康寧承諾對研究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在硬件和軟件方麵提供最大的支持。"

圖片


徐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是江蘇省省屬公辦全日製高校、中國特色高水平專(zhuan) 業(ye) 群建設單位、江蘇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單位。學校連續四次榮獲“全國高等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連續兩(liang) 次榮獲“全國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


學校設有材料工程學院、化學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等13個(ge) 教學單位,39個(ge) 招生專(zhuan) 業(ye)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多年來一直堅持校企合作、產(chan) 教融合,已為(wei) 社會(hui) 培養(yang) 、輸送了近七萬(wan) 名專(zhuan) 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