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了解納米乳液嗎?
納米乳液常被用於(yu) 藥物傳(chuan) 遞、食品、化妝品、製藥和材料合成。
您是否曾設想過,在浩瀚無垠的太空中,如何巧妙地實現納米乳液的無重力製造,比如一款太空自動化機器。作為(wei) 未來“天體(ti) 藥劑師",它可以為(wei) 長期太空探索的宇航員提供新鮮的滿足營養(yang) 、質量和風味需求的個(ge) 性化飲料或者藥物配方,支持健康監測數據和醫療專(zhuan) 家決(jue) 策(圖1)。

圖1. 本研究旨在證明微流體(ti) 自發乳化的先例(“概念驗證"),以滿足強化設計飲料的產(chan) 品需求。後者需要解決(jue) 超越先例的科學挑戰。
讓我們(men) 一起跟隨流動化學領域國際專(zhuan) 家,澳大利亞(ya) 阿德萊德大學Volker Hessel教授團隊, 共同探究未來“天體(ti) 藥劑師"—如何在連續流設備中實現微流體(ti) 自發納米乳化。
研 究 探 索
神奇的納米乳液
納米乳液是一種特定的納米結構,由液滴(即分散相)分 散在另一種液體(ti) (即連續相)中。典型的納米乳液是油包水(O/ W)納米乳液和水包油(W/O)納米乳液。
特征尺寸:與(yu) 傳(chuan) 統乳液相比,納米乳液的平均液滴直徑要小得多,通常 定義(yi) 為(wei) 200納米以下。納米乳液具有光學透明或輕微渾濁的特性,不太容易受到由重力引起的不穩定機製的影響。
應用優(you) 勢:O/W納米乳液在製藥和食品研究中備受關(guan) 注,可以分別包裹疏水活性藥物成分或疏水營養(yang) 保健品和香精劑。這些化合物通常對環境條件很敏感,而納米結構封裝可以保護生物活性分子免受過早降解,促進生物利用度。
傳(chuan) 統製備S連續流自發乳化
傳(chuan) 統製備方案
高能量乳化技術:納米乳液通過高能量乳化技術如高壓閥門均質器及超聲波均質器等製備。這些技術依賴強大的機械力以誘導液滴分散至油相中。這些方法不僅(jin) 能耗高,還會(hui) 在過程中釋放大量熱量,可能對溫度敏感的封裝分子造成損害。

圖2. 自發乳化的過程:一旦油相和水相接觸,表麵活性劑會(hui) 移動到界麵,並通過快速擴散形成液滴。
自發乳化(SE):是表麵活性劑由油相因親(qin) 水性特性自發遷移至油水界麵處的現象。低能量乳化技術利用這一自然機製及乳液相轉變等分子間作用,實現乳液穩定形成,避免了高溫損害,保護了活性成分(如圖2)。
連續流自發乳化
傳(chuan) 統方法需高濃度合成表麵活性劑或依賴強大的機械力,限製了在食領域的應用。作者聚焦無溶劑自發乳化,並建議與(yu) 連續流微流體(ti) 技術結合,以提升乳化效率。
連續自發乳化:
通過連續流探索微小尺度流體(ti) ,其通道直徑介於(yu) 幾十微米至幾毫米,此時毛細力和表麵張力顯著,實現流體(ti) 精確控製。該技術擴大界麵麵積,促進傳(chuan) 質,並增強相內(nei) 對流,加速界麵更新。
連續流自發乳化,能生成尺寸均勻的液滴,增強了乳液的穩定性。盡管微流體(ti) 形成的液滴直徑下限通常在幾微米,但其自發乳化能力在理想條件下能顯著超越傳(chuan) 統方法,輕鬆製備出超細液滴。
實驗研究過程
實驗體(ti) 係:
作者采用與(yu) 以往文獻相同的油、乳化劑和水相建立作乳液模型係統。
油相組分:超濾製藥級中鏈甘油三酸酯(MCT)
乳化劑:非離子表麵活性劑Tween 80(Polysorbate 80)
水相:高度稀釋的磷酸鹽緩衝(chong) 液(5 mm;pH 7.4,25 °C)
實驗研究:
油相的製備:SOR(surfactant-to oil ratio)是指 Tween 80 和 MCT 質量比
油相密度測量
油相粘度測量
大流體(ti) 乳化研究(滴定管)
單接觸微流體(ti) 乳化研究:通過使用內(nei) 徑為(wei) 0.5毫米的T型混合器混合極性相和非極性相進行
多接觸微流體(ti) 乳化研究:使用康寧低流量反應器混 粒度分析

圖3 頂部:假定的納米液滴形成流體(ti) 在滴定管中,左側(ce) ,在T微流體(ti) 混合器中;左下:康寧高通量微通道反應器係統具有兩(liang) 個(ge) 泵;右下:米兰体育(中文)官网中多次重複的心形單元。
實驗完成後,作者立即使用靜態光散射儀(yi) 進行了平均粒徑(d32)和粒徑分布測定,以避免由於(yu) 顆粒聚集引起的結果失真。
實驗結果與(yu) 討論
案特征化模型係統
本研究旨在開發穩定的納米乳液飲料模型係統,通過三元相圖分析確定了油-水-表麵活性劑的最佳組合(圖4)。

圖4. Tween 80,中鏈甘油三酸酯(MCT)和5 mmol磷酸鹽緩衝(chong) 液(水相)組成的係統的三元相圖。1)“同時混合": 所有組分同時混合,2)“水表麵活性劑預混合": 在添加MCT之前混合Tween 80和磷酸鹽緩衝(chong) 液,3)“油表麵活性劑預混合": 在添加水相之前混合Tween 80和MCT。
研究顯示:
在低表麵活性劑濃度和大量水相濃度的組合範圍內(nei) ,作者找到了一個(ge) 穩定的三組分組合(圖4c):即10 wt%的中鏈甘油三酯(MCT)、20 wt%的Tween 80(表麵活性劑與(yu) 油的比例為(wei) 2.0)和70 wt%的磷酸鹽緩衝(chong) 液。
這一組合不僅(jin) 穩定,而且不與(yu) 凝膠形成區域接壤,為(wei) 後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想的起點。該組合將被視為(wei) 進一步研究的最高表麵活性劑濃度基礎,旨在通過優(you) 化表麵活性劑與(yu) 油的比例,進一步降低表麵活性劑的用量,提高乳液的經濟性和環保性。
油相的密度和粘度
作者詳細考察了油相(MCT)的密度和粘度,以設定工藝參數,確保其在設備操作範圍內(nei) 。油相密度和粘度隨Tween 80濃度增加而增加,高粘度影響準確進料。實驗確定了在20-50°C下油-表麵活性劑混合物的粘度變化,發現所有混合物在50°C時粘度低於(yu) 設備限製,但考慮設備溫度限製,選定40°C為(wei) 操作溫度。
通過粘度分析,確定了微流體(ti) 實驗中可考慮的最高SOR為(wei) 1.5,以避免設備損壞。此外,提出了微流體(ti) 實驗建議,強調連續流動乳化過程的優(you) 勢,可能通過分步添加油相降低表麵活性劑濃度,促進自發乳化,進而為(wei) 接下來的自發乳化和微流體(ti) 混合評估實驗奠定基礎。
自發乳化和微流體(ti) 混合評估
作者對比了自發乳化和傳(chuan) 統乳化在宏觀流體(ti) 與(yu) 微流體(ti) 混合器中的表現(圖7)。

圖7 a)Sauter直徑與(yu) 表麵活性劑-油比例相關(guan) (CE:傳(chuan) 統乳化,SE:自發乳化)。b)使用傳(chuan) 統乳化製備的宏觀流體(ti) 乳液的粒徑分布。c)使用自發乳化製備的宏觀流體(ti) 乳液的粒徑分布。
宏觀流體(ti) 實驗中,自發乳化在低表麵活性劑濃度下即能形成納米級液滴,顯著優(you) 於(yu) 傳(chuan) 統乳化。
單接觸微流體(ti) 混合器雖能縮短過程時間,但乳液粒徑較大。
多接觸微流體(ti) 混合器在自發乳化條件下,顯著降低了液滴尺寸,達到納米級,且粒徑分布更窄,表現出更高的穩定性。特別是在SOR為(wei) 0.5時,自發乳化結合多接觸微流體(ti) 混合器製備的乳液粒徑最小,僅(jin) 為(wei) 94納米,相比宏觀流體(ti) 和單接觸微流體(ti) 分別減小了64%和42%。
多接觸微流體(ti) 裝置大幅縮短了處理時間,對於(yu) 實現宇航空間飲料分配器具有競爭(zheng) 潛力,為(wei) 製備高效、穩定的納米乳液提供了新思路。
未 來 展 望
高效混合與(yu) 納米乳液應用
鑒於(yu) 顆粒大小方麵的積極結果,但在應用自發乳化時顆粒大小分布方麵的意外觀察,作者計劃未來調查在不同表麵活性劑-油比下自發乳化機製。
預計將使用類似混合性能更高的多接觸微流體(ti) 混合器進行實驗,例如康寧G1反應器具有類似設計和最大體(ti) 積流量為(wei) 300ml/min,進一步顯著縮短處理時間
自動化係統與(yu) “設計師飲料"
作者未來致力於(yu) 驗證營養(yang) 品和藥物在納米液滴中的穩定添加,確保納米乳液的品質,並計劃調整微流體(ti) 製造工藝以優(you) 化飲料的整體(ti) 質量。此外,向納米乳液中添加風味以提升飲料的感官質量也是作者關(guan) 注的重點。
展望未來,作者團隊將實現微流體(ti) 係統的全麵自動化,這包括安裝過程監測傳(chuan) 感器和分析設備(如溫度、壓力、粒徑控製等),以及配置閥門以從(cong) 化學庫中精確選擇和投放各種營養(yang) 品和藥物,實現定製“設計師飲料"的概念。通過計算機控製泵、閥門和監測裝置,不僅(jin) 能夠確保生產(chan) 過程的精確控製,還將實現遠程操作微流體(ti) 處理單元,為(wei) 飲料製造業(ye) 帶來靈活性和效率。
參考文獻:DOI: 10.1002/adhm.202203363
電話
關(guan) 注公眾(zhong) 號